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  调查研究   >   基层调研

丹江口市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来源: 丹江口市经管局 发布时间: 2017-07-27 作者: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扶贫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丹江口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的着力点,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精准脱贫的新路。围绕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阵地作用?最近,我们组织对丹江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坚持把规范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引领群众抱团致富,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09家,合作联社5家,基本实现了“镇村发展无空白、主导产业全覆盖”,吸纳社员322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7户、2338人),促进了农业特色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1.5万户贫困农民脱贫致富,通过规范引导,已创建示范社8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社13家,十堰市示范社16家,丹江口市级示范社47家),注册商标9个。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发展。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二是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三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市委、市政府每年通报表彰几家制度健全、运作规范、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

  (二)注重宣传,提高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电视、会议、丹江口专刊以及水都论坛,多形式、多视角、多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广泛宣传。一是组织编印6000本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问答单订本,下发到全市各乡镇、村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手中,便于学习掌握;二是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月,在丹江口专刊组织专版进行宣传报道,均县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之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绿羽茶叶合作社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每日农经栏目和新闻联播中分别进行了宣传报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着力人才培育,提升劳动技能。一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加入合作社,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平台;二是鼓励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先进人物,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加入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学习培训,运用阳光工程、劳动技能、移民培训等平台,注重合作社成员的能力提升培训。

  (四)规范经营管理,鼓励自创品牌。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对合作社的账目进行抽查,确保合作社财务管理公开明晰;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理事会权利职责的民主监督管理;三是对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包括章程规范、机构规范、股金规范、管理规范和分配规范。四是建立健全经营服务体系,指导合作社对其产品建立质量追溯、检测、监督制度,并加快产品品牌的创建工作。圣水湖合作社的“丹江口翘嘴鲌”、蔡家渡柑橘合作社的“武当柑橘”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五)协调“银社对接”,争取金融部门支持。2012年4月市经管局与3家金融部门联合启动了“银社对接”的授信工作,2003年市委农办、丹江口市支行联合下发关于“银社对接”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意见,2015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丹江口市“邮政惠农贷”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金融部门与13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签订了1.5亿贷款协议,累计向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8000余万元。

  (六)鼓励产品展销,开拓销售市场。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与国内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先后组织9批次26家合作社参展,展示推介产品6类22个品种。在宜昌举办的全国合作社农产品推介会上,我市参展的六家合作社分别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金奖农产品”和“优秀农产品”称号。

  (七)推进规范化建设,积极创建示范合作社。深入合作社展开调研,督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丹江口市示范合作社标准,统一印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账户账页12000份,重点规范了全市50余家示范合作社,达到了“七有”,即有基地(产业)、有品牌、有市场、有办公服务场所、有组织机构、有经营管理制度、有台账目。

  (八)积极开展“农社对接”,引导发展电子商务。先后引导、督促9家合作社在市城区设立合作社农产品直销点,30家合作社开通电子商务直销平台,减少周转环节,节约成本,增加合作社收入。绿羽茶叶合作社,在市区设立了12个直销点,年销售额800余万元,直销收入60余万元。六里坪狮子沟村主任郝映宏的荣天家庭农场,通过电子商务、微信等手段,经营范围跨省开展活动,效益很好。

  三、成效“显”在哪里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产业基础。合作社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截至目前,全市6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组织地开发特色农业基地14万亩,养殖畜禽33万头(只),发展水产5万亩。加入合作社后社员可以拿到“三金”,即流转土地拿租金、出售农产品拿现金、基地务工拿薪金。以丹江口市绿叶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通过采取农民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形式,社员人数由成立时的5人发展到200余人。合作社承包社员土地,每亩每年200元;在茶叶采摘、茶园开发和管理用工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社员,按照每人80—100元的标准支付工资,每人每年在茶园可工作150天左右,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神武武当道茶骞林贡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土关垭镇带动社员发展茶叶4000余亩,年用工3000人次以上。霖煜农核桃专业合作社在蒿坪镇发展核桃4000亩,社员人数达到300人,合作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二)促进产品标准化生产,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市场保障。合作社通过制定、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组织广大社员进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以蔡家渡柑橘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所处的蔡家渡果园场,过去由农户分散承包经营,由于种植品种单一、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低下。2008年,由果园场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将果园场自有的800亩和社员的3000余亩柑橘进行抱团经营,实行多样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一体化销售,一举打开了市场。今年,合作社的柑橘售价平均每斤高于市价0.15元,并出口到俄罗斯。如今该社社员户均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部分社员家庭存款超过50万元。骞林贡茶叶合作社的社员,过去既要操心生产,又要操心销售,产品标准不统一,市场行情不熟悉,生产成本高,整体效益低。加入合作社后,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员只需专心生产,合作社以高档芽茶每斤10元、普茶每斤1元的保护价,收购鲜叶,统一加工销售,大大降低了单个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社员每亩茶园收入2000元以上。没有后顾之忧,社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关垭村茶农皮升明一口气承包种植了120亩茶园,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三)促进农民职业化转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撑。发展成熟的合作社均已建立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帮扶指导下,建立了培训基地,实现了“社员进门是课堂,出门是基地”,通过吸纳党员技术能手入社,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新技术、新技能,纷纷调整调优种植、养殖结构,成为懂科技、会致富的新型农民,实现了从分散的传统农民到组织化的职业农民的转变。2012年,三官殿办事处蔡湾村为78户移民建了78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引导移民从事城郊蔬菜种植。由于不懂技术,分散经营,加之缺少劳力,新建的大棚慢慢被撂荒,移民增收乏力。为了盘活土地,促进移民增收脱贫,办事处农技站站长、党员技术能手王传才牵头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把移民吸收为社员,动员党员社员开展结对帮扶,不仅让留守在家的移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保证年人平纯收入2万元以上,还培训周边菜农1300余人,带动发展蔬菜大棚2200余个,菜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50余户贫困户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其中5户贫困户一年内实现了脱贫。据统计,目前全市609家合作社中成立党组织240余个,吸纳党员社员1610余人,多数党员社员成为合作社的管理骨干。

  (四)促进合作多元化延伸,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平台。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已由原来单一的生产合作方式逐步拓展到集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越来越多因病或者因缺乏劳动力而致贫的贫困户因此受益。三官殿办事处蔡湾村村民王明清,中风多年,劳动能力较差,儿子在读研究生,家庭十分贫困。2014年,王明清以4亩土地入股,加入村里的蔬菜合作社,除了每年能拿到2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夫妻俩在合作社打工,还可挣到2万多元工资。现在蔡湾村每年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58人,合作社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为“蔡湾村的福利院”。目前,全市从事农机服务的合作社有20家,从事综合服务的有45家,从事销售合作的有96家。习家店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一家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合作社,该社通过托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等方式,不仅帮助无劳动技能、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还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抛荒的问题。石鼓镇华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则以技术服务为主,帮扶30户贫困户从事生猪养殖,实现户平增收1380元。石鼓镇桃源核桃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社员在果园养殖的土鸡、土鸡蛋销售到十堰、襄阳等地的超市,将核桃远销到上海,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价格还实现了翻番。目前全市已有30家合作社开通了电子商务直销平台。

  四、发展“困”在何处  

  在精准脱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决胜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扶贫方面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丹江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规模“小”,吸引力不强。一是人数规模小目前,全市入社社员仅占农民总人口的5%左右,大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农户、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家庭朋友式的联合,部分合作社内部各自为政,处于合而不作的状态。二是资产规模小。全市合作社注册资金仅有1亿多元,而且相当一部分社员是以土地经营权、林木等实物作价入股,以现金方式入股的很少,合作社账面资产数额较大,实际可营运的资金很少。加之金融部门贷款程序繁琐、限制条件较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比较艰难。三是基地规模小。绝大多数合作社基地与规范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据调查,全市种植类合作社生产基地超过200亩以上的不到50家,规模效应、带动力不够强。

  (二)合作层次“低”,竞争力不强。一是合作环节少。多数合作社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品牌创建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二是服务范围窄。合作社仅限于本村、组参与,整体规模较小,且产品单一,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弱。三是产业链条短。大多数合作社主要从事柑橘打蜡、包装,茶叶生产等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整体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户收益率低。

  (三)内部管理“散”,凝聚力不强。一是发展不规范。部分合作社只注册、不工作、不挂牌、不建制度和章程,成了合法的皮包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经营不专业,经营项目很广,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有的乡镇同一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注册好几个,相互之间存在不良竞争,社员并没有真正受益。二是党建基础弱。有41.6%的合作社没有建立党组织,28.6%的合作社中没有党员。部分合作社虽然建立了党组织,但党建活动开展不够经常、规范。44.9%的党组织负责人由合作社负责人兼任或从合作社内部选任,他们大多是致富能人,抓生产、促发展比较在行,但党务工作能力有所欠缺。三是管理民主。有的合作社“一股独大”,少数人说了算,有的合作社在财务收支、社务公开、经营决策等方面遮遮掩掩,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社员参与管理、加强合作的积极性。少数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已建账核算的合作社,在票据使用、资金监管、物资收发、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成员账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造血功能“弱”,发展力不强。一是利益联结散。部分合作社“两眼向上”,仅仅盯着政府扶持的一点项目和资金,没有把心思用在自身发展和带动群众致富上,成为只有一块牌子、一个章子、一张桌子的“空壳社”。有的合作社创办时间不长,经营状况具有不可预计性,很多社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与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创收能力弱。据调查,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合作社中,创办经营实体的不到100家,多数合作社基本不具备创收能力,社员能参加分红的少之又少。三是营运效率低。调研发现,合作社社员年龄普遍偏高,平均48岁以上,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学历。受年龄和文化层次限制,市场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办社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合作社存在融资困难问题,有些甚至依靠政府扶持的项目和资金维持运转。

  五、突破“路”在何方  

  丹江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在十堰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调研情况看,发展现状喜忧参半,发展势头良好和制约因素较多并存,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充分发挥其在精准脱贫战略中的服务带动作用。

  (一)宣传引导要精准到心,更新思想观念。合作社是当前实现农民增收,推进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党委政府要抢抓机遇,推动合作社与精准扶贫紧密对接。一是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引导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牢固树立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抓精准扶贫的思想观念。要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进一步明确经管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工商、财政、扶贫等相关涉农部门要紧密配合、互通信息,对合作社的注册、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加强对财政扶持资金安全和带动社员增收情况的跟踪考核,防止借合作社之名为个人谋取私利。实行动态管理,对徒有虚名、“合而不作”、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坚决予以注销。二是强化服务。加强对基层干部和业务部门的培训,提高直接服务人员政策把握能力和工作指导能力,对各类扶持项目实行归口管理,提高政策扶持效率。经常开展“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合作社发展难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强化金融部门服务精准扶贫工作意识,出台完善相关政策,对涉农贷款的程序和条件进行优化。三是组织引导。培树优秀示范社,宣传推介一批实实在在的优秀典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能人“领头雁”、党员技术能手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村的党员大户、致富能手创办农民合作社,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用实际成效加强合作社的吸引力。

  (二)规范管理要精准到事,夯实发展基础。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必须要立足长远,进行规范的公司化管理。一是“提标”,着力强化内部管理。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加强对合作社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主管理上,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坚决杜绝“少数人说了算”,防止把合作社办成少数人谋利的经济实体;在经营管理上,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二是“扩面”,扩大覆盖面和带动面。按照“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合作社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应建尽建,充分发挥党员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先锋模范和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服务功能,加大合作社对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吸引力,将政策扶持力度与合作社吸纳的农民人数和带动致富效果挂钩。明确只有带动了农民增收,合作社才能受到政府重视,才能获得政府扶持的导向。力争到2018年,每个村至少建立1个产业合作组织,每个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全市合作社社员达到农民总户数的25%以上,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农民总户数的70%以上。三是“搞活”,积极鼓励创新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合作社整合资源、强强联合,成立跨区域、跨产业的合作联社,增强发展实力。引导合作社积极吸纳“双回归”人员、一村一名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干部等农村人才入股合作社,培养管理型人才。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合作社,注重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市场销售等产业链条,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

  (三)技能培训要精准到人,提升社员素质。精准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技能培训,提升素质,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一是培训平台要精准整合。按照培训对象各有侧重、培训资源相互补充、培训内容各有特色的原则,对移民、扶贫、农业、林业等现有的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起一个以合作社为阵地,以精准扶贫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培训平台,并使各类培训资源集中向合作社倾斜。二是培训对象要精准摸排。以社员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党员致富带头人为重点,优先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充分发挥技能示范和致富示范“两个带动”作用。在发展培训党员时,要把合作社带头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培训需求要精准对路。坚持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实现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有效对接。一方面,要围绕优势产业,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另一方面,根据社员的需求和意愿,开展“点菜式”培训。

  (四)政策扶持要精准到社,优化发展环境。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精简中间环节,直接把各种扶持政策对准合作社,不断优化合作社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扶持壮大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的实施主体,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向具备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倾斜,建立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加大合作社贷款财政担保力度,优化简化贷款程序,对吸纳贫困户多,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在贴息贷款项目上予以重点倾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创办农村资金互助社。三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凡是已明确规定合作社应当享受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税收优惠政策,都要坚决落实。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参照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劳动就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办法,对吸纳贫困群众入社的合作社在相关费用上实行减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电力部门对合作社及下属经营实体开展种植养殖、初加工、贮藏保鲜等生产经营用电,落实为农业生产电价。

打印收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