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森林城、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该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山区典型特征,大力实施“三新百千万”工程,有序引导大学生毕业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下乡,增强联农、带农、促农效果,力争2025年底,全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00家、新型农村农业市场主体达1000家、新型职业农民达10000人。
一、多维度推进“三新主体”集群发展
1.育精百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整合农技、农机、供销等单位力量,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205家。树立行业标杆,发挥引领作用,现有规模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5家,已全部纳入国家社会化服务管理名录库。二是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小农户”“服务组织+小农户”“服务组织+新型农村农业市场主体”等模式,推广“保姆式”全托管服务模式、“菜单式”半托管服务模式,年服务面积近12万亩,服务小农户4万余户。三是拓展多元化服务领域。突出粮食安全,年推广小麦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绿色生态冷水稻示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全程机械化服务2万余亩。定制供种、育秧、机插、供肥、机防、收储等项目,统一定价,农户照单“点菜”,解决“种不了地”“种不好地”“种了不划算”等问题,年开展单环节服务10万余亩次。
2.育强千家新型农村市场主体。一是党建引领,因村施策。鼓励村“两委”班子带头领办新型农村农业市场主体,通过“一链条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因村施策,差异化发展,切实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带动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实现286个村(社区)新型农村农业市场主体全覆盖。二是规范机制,因业管理。通过清理整顿一批,规范提升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等举措,培育一批“有健全组织机构、有具体章程制度、有统一生产标准、有规范财务管理、有合理盈余分配、有一定品牌影响”的“六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4个。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落实家庭农场“一码通”“随手记”数字化服务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提升规模,因效发展。按照“个转企、企进规、规做强、强上市”思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83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引导“独户社”等小规模合作社转注册为家庭农场,支持建立农业类产业协会、联盟、联合社,共培育“六有”家庭农场76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32家。
3.育优万名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打造“新农人”培育引擎。搭建集中授课、现场实操、线上授课等多层级培训平台,创新“专业研修+技能鉴定+职称评定”多层级培养模式。2022年以来,全县评定农民技术职称4315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140人。二是搭建“农创客”孵化平台。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平台建设,成功培育国家级农村创业产业园5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市级星创天地7家、省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7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家。三是拓宽“土专家”孕育渠道。打造郧西工匠品牌,年培育郧西茶师、菌工、药工等乡村工匠1500人。擦亮“郧西建工”“郧西家政”“郧西月嫂”等劳务品牌,年开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家政服务、乡村工匠等各类培训3912人,其中“郧西建工”入选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
二、多层次探索“三新主体”互利共生
1.以提质增效发挥互利共生效应。一是提升市场应对能力。选聘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63名,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进业务。培育“乡创客”“田秀才”等人才2238人、“直播大咖”“带货达人197名”,推行“电商+基地+农户+订单”“电商+直营店”“电商+短视频”等模式,实现网络交易额15.6亿元。郧西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二是嫁接农业技术资源。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互访,签订合作协议30余份,加快“汗水型”农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变。三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建设,引导诚友智慧农业、福马食品等企业加入全市食用菌产业联盟,联合7家市场主体组建茶叶产业联盟,进行“抱团经营”,形成强大合力。
2.以利益联结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一是发展订单经济。发挥“三新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凭借产销订单,促进产销衔接、农产品流通,培植订单经济市场主体131个,发展订单产业基地6万余亩。二是把控产品质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六统一”模式,由“三新主体”进行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服务,着力破解产品质量问题,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利益联结。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生产托管、资产租赁等利益联结模式,探索“产业联盟一体运营”“订单收购+分红”“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
3.以多元治理稳定互利共生关系。一是制治保障长期稳定。成立县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规范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盈余分配、财务管理等建设,保证各交易关系与利益分配的长期稳定。二是自治搭建联农平台。探索建立由村党支部主导,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共同参与的“1+N”治理模式,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保障村民在“三新主体”发展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三是法治构建安全保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体系化下沉”,免费为乡村“三新主体”开展“法治体检”。包村律师提供依法决策建议意见共10573条,为1730个农民合作社、207个家庭农场、14个龙头企业完成各类合同审查。
三、多角度营造“三新主体”发展空间
1.统筹政策资源。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将“三新百千万”工程纳入全县重点督查事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完善政策组合。出台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村农业市场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百千万”工程奖扶标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主体的发展需求精准施策,因地制宜进行分类补贴,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三年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600余万元。三是强化金融服务。深化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推广“2242”政担银风险分担代偿模式,累计提供产业贷担保金额达12.0878亿元。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按照不高于年贴息率2%给予贴息。
2.营造共生环境。一是落实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双组长制”“指标长负责制”,县“四大家”领导带头做好“首席服务官”,深入“三新主体”一线靠前服务。每月实地开展“以企业或群众身份走流程、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以办案人员身份跟执法”活动,解决“三新主体”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二是优化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四减”工作,承诺时限压缩占比为92.3%,“免提交”材料1724个,比例达23.9%。推动100本高频电子证照跨部门互通互认,完成1791件事项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梳理,促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三是控制主体成本。实施用地、用能、融资、物流等成本降低行动,今年以来已累计完成低压零费用接入用户1380户、1.23万千伏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减免担保费172.14万元,年度平均担费率0.5%。
3.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强化人才聚集。实施“雁归天河”工程,推动“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2023年以来,全县新增返乡创业927人,带动就业7110人。聘任乡村振兴战略顾问9名,聘请招才大使招商大使24人,柔性引进院士专家300余人、高层次人才179人。统筹50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成现代化高品质人才公寓835套,确保人才引得进、稳得住、留得下。二是强化重点帮扶。抢抓国家、省市支援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优政策,引进“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218名,建成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个,实施科技项目90余个,转化科技成果130余项,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强化科技攻关。与国家菌草研发中心合作推广“以草代木”种植,解决菌林矛盾、饲草短缺问题,年节省林木近20万立方米;与省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亲本培育,成功孵育天河翘嘴鲌等优质鱼种;与米能公司合作建设中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充分挖掘“郧七味”道地药材优势,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创税5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500人以上。(陈亚平 甘晓燕)